保护金属电弧焊,也称为棒焊,使用两部分电极在多块金属上产生结构良好的焊缝。棒状电极的内芯包含一种金属合金,设计用于焊接相同成分的贱金属。硅基焊剂包围金属合金并保护熔化焊缝免受大气污染。正确处理焊接电极并结合正确的热设置可形成牢固的焊缝,飞溅少且无气孔。
孔隙率由穿透焊缝的小孔组成。水分会导致保护金属电弧焊电极的焊剂分解并变软。软助焊剂从电极上掉落而不是在焊缝上熔化,从而使大气中的氮气与焊缝发生反应。焊接前保持焊条干燥可减少硅基助焊剂中的水分含量。不正确的热定型是孔隙率的次要原因。

冷却的助焊剂从完成的焊缝上剥落表示保护金属电弧焊道的正确热量。增加的热量会导致焊缝周围形成称为飞溅物的小金属珠。从熔池中抛出的金属破坏了焊缝周围的保护屏障,导致大面积的孔隙。降低温度可以消除飞溅和孔隙率,但会减少棒状电极和基体金属之间的渗透量。

低熔深的焊缝熔入金属的深度不足以提供结构坚固的焊缝。敲击基料表面和电极不着火或粘在金属上是焊接温度过低的第一个迹象。冷保护金属电弧焊温度的另一个迹象是焊缝两侧卷曲。这导致焊缝看起来像是位于金属顶部,而不是熔合到金属表面。冷焊温度并不是决定棒焊熔深的唯一因素。
在保护金属电弧焊期间,焊条移动的方向会改变形状和熔深。沿表面拉动的电极将使焊缝深入并防止熔化的助焊剂进入焊接熔池。正确的热设置和焊接方向以及在使用前检查每个电极将确保完成的保护金属电弧焊在压力下保持牢固。